【关于节日来源的作文】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
【zuowen.jxxyjl.com--冬至作文】
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。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下面是关于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的内容,欢迎阅读!
篇一: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
冬至又称为冬节,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,以五日为一候,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,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,合称为二十四节气,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,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,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,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(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,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,一节一气为一个月。),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(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。),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。
篇二: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
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,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,测定出了冬至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,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。
篇三: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
据记载,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,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。《汉书》有云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……”也就是说,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。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因此,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、家庭聚餐等习俗,也往往出现在冬至。冬至又被称为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
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,因此,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,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。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。因此,也可以说专门过“冬至节”是自汉代以后才有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
汉代以冬至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官方例行放假,官场流行互贺的“拜冬”礼俗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各以美食相赠,相互拜访,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魏晋六朝时,冬至称为“亚岁”,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;宋朝以后,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。
唐、宋时期,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。明、清两代,皇帝均有祭天大典,谓之“冬至郊天”。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,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,就像元旦一样。
篇四:冬至的节日来源作文
杜甫《小至》有言,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”,说的便是冬至了。次日之后,白昼渐长、积雪覆盖的疆域渐远。山脚下结冰的湖面、板结的泥土、城市玻璃幕墙里腾起的雾气无一不在提醒人们:静谧的初冬时光已如约而至。
冬至节气源于周秦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周秦时代,以冬至为岁首,算作新年。《汉书》有云:“冬至阳气起,君道长”。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渐强,意味着下一个循环即将开始,是大吉之日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最初人们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。汉朝时期又称“冬节”,这天人们祭祀天神人鬼,奏“黄钟之律”,以示庆贺。唐宋时,冬至和岁首并重,此日更易新衣,备办饮食,享祀先祖,庆祝往来,一如年节。
冬至前后的落雪是古城不可多得的美景。择放晴的冬日,随车行进在路间,远处巍峨的秦岭被阳光照亮,山脉下被积雪覆盖的麦田闪着晶莹的光。融化的雪水流进瓦砾间,坠落在古刹的钟鼎上,滴滴答答地敲打着前朝的轶事,顺着屋檐、窗棂看去,到处弥漫着长安的模样。又或是从信远楼开始漫步,深吸一口湿冷的空气,将秋日的愤懑与烦躁印在雪地间。那些长在竹园餐厅外的竹子同深秋的飞黄、初夏的嫩绿一道,静静掩盖于这大地间,保守着一个关于春日的秘密。走不多时,回头望去,大地间干干净净、白茫茫一片。当然,倒也不是全部的素白萧瑟,那些偶尔掠过的灰雀儿,低矮的冬青,衣着鲜艳的少男少女都平添了些许的活泼。
“冬至到,吃水饺。”小时候,冬至吃饺子是族里户面的大事,加上饺子本身复杂的制作工艺更道出了年幼时代对冬季最大的满足。和面,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两级的意蕴。面粉和面盆相互碰撞,并随着水、蛋清的流入慢慢变得粘稠,趋于胶着,显得弹性十足且兼具美感。选鲜嫩的韭菜和猪前腿肉作为馅料,加些许姜末和葱末,在案板上剁好、窜成团。诱人的馅儿配上薄皮,用力篡紧后丢入锅中。管不得热烫,蘸着酸辣的酱料,一口咬下去,流进嘴里的馅儿裹着一年头的酸甜苦辣。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已经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的事情。奔波于异乡异地,咬一口饺子,家乡那蜿蜒的小径、鸡鸣犬吠的屋舍、甚至于攀爬在桑树上的天牛,此时都随着浓郁的汤汁清晰地浮现在眼前。冬日的肃穆由此变得温情,而对来年春日的期盼也越来越浓了。
相关范文
- 圣诞节作文100字|2020关于圣诞节作文500字「优秀」
- 2020年至2021年三年级冬至作文|「2020冬至作文」突然冬至(2篇)
- 冬至感想六百字作文_2020中学生冬至感想作文「精选」
- 【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简介】2020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作文精选
- 冬至吃汤圆作文_2020关于冬至搓汤圆作文「精选」
- [2020冬至是哪一天的什么时候]2020冬至想家的优秀作文
- 2020年至2021年三年级冬至作文_2020小学生三年级冬至作文「精品」
- 又是一年冬至时作文|2020中学生又是一年的冬至作文「优秀篇」
- 【2020年小学生冬至放假吗】2020小学生过冬至作文250字
- [2020冬至汤圆图片大全大图]2020中学生冬至做汤圆作文700字
-
小学生包汤圆作文_2020小学生包汤圆,迎冬至作文300字详细阅读
冬至该怎么庆祝好呢?当然要通过包汤圆来庆祝。下面,小编为您推荐20xx小学生包汤圆,迎冬至作文300字,欢迎借鉴。 20xx小学生包汤圆,迎冬至作文300字(一) 在冬至那天,我们烹饪一班举办了“包汤圆,迎冬至”的主题班会。 同学们对这次包汤圆活动的兴致都很高,来到...
-
2020年冬至包饺子|2020我和妈妈在冬至包饺子作文范文详细阅读
冬至里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包饺子了。下面是小编推荐给你的20xx我和妈妈在冬至包饺子作文范文,快来看看吧。 篇一:我和妈妈在冬至包饺子 今天冬至,放学后,妈妈把我接回家,我做完作业,就和妈妈一起包饺子。 妈妈把一碗面粉倒到面盆里,再加上适量的水拌匀,然后揉到一起。和了一会,一碗面粉就变成了一个...
-
[冬至的由来作文300字]关于冬至的由来作文详细阅读
【篇一】 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,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。冬至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,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,它是二十四节...
-
【有关冬至的作文素材】冬至的作文素材详细阅读
冬至的作文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冬至,在我们这里,人们常常说:“冬大过年”。有很多习俗,在这一天也会受到很多祝福的话语。 今天恰好是星期五,每一个星期都盼望着这一天,因为又到了回家的时候了。今天是双重好日子,不但今天回家,而且今天还是冬至。 冬至,白天像往常一样,平平谈谈,但是到了下午那就截然不同...
-
[小学生作文描写人物篇]描写冬至的小学生作文4篇详细阅读
描写冬至的小学生作文1 随着这几天冷空气的到来,冬天已悄悄的降临在这片大地上。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,来去匆匆的人为了御寒裹得都像“粽子”一样。 一年一度的冬至节也即将到来。冬至,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也是一个传统节日。俗话说:“冬至大如年”。冬至这一天也是全家团聚的日子。在苏州,冬至夜素...
-
苏州的冬至夜作文_冬至之夜作文详细阅读
“晚上睡觉把被子裹紧点,今天是冬至!”耳边刚响起妈妈的叮嘱,不觉一股凉风从后背擦着脊梁钻进被窝,禁不住一阵哆嗦。颤巍巍地,把被子拉近些,压在身下;抱住膝盖,蜷成一团;顺便缩着脖子,把脸贴在热水袋上,顿觉舒服极了。不知不觉便迷迷糊糊睡着了。 再睁开眼睛的时候,寝室里黑漆漆的,“夜战”的同志们也都...
-
【小学生冬至图画吃汤圆】2020小学生冬至吃汤圆优秀作文详细阅读
冬至期间,每家每户都要吃汤圆。下面,小编为您推荐冬至汤圆作文,欢迎借鉴。冬至吃汤圆作文(一)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,那就是冬至。冬至要吃汤圆,我们小孩子最喜欢。 晚饭后,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奶奶家,奶奶家可真热闹,有许多人正在等我们,哥哥、姐姐、等许多人都在。开始搓汤圆了,我们围成...
-
冬至吃赤豆糯米饭_2020中学生冬至吃糯米饭作文精选详细阅读
有的人冬至吃饺子,有的人冬至吃汤圆,而有的人冬至吃糯米饭。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20xx中学生冬至吃糯米饭作文精选,欢迎阅读。 20xx中学生冬至吃糯米饭作文精选(一) 今天早上,我刚刚走下楼梯,就听见奶奶对妈妈说道:“要过冬至节了,得要吃糯米饭,今天一定要早点回家!”冬...
-
[又是一年花开时优秀作文]又是一年冬至日优秀作文「精品」详细阅读
篇一:伤心的冬至 今天是冬至呢——虽然太阳很娇艳,可是寒风中却有一丝凛冽。一大早,同学们都在讨论,说:“今天是冬至,要吃饺子……”饺子!我心头一震。以前只有在新年的时候奶奶才会给我包饺子,有两年冬至时,奶奶买了速冻饺子&m...
-
2020年小学生冬至放假吗_2020小学生有趣的冬至作文详细阅读
冬至节气时,寒霜交替临,吃碗冬至饺,好运悄围绕。下面是小编推荐给你的20xx小学生有趣的冬至作文,快来看看吧。 20xx小学生有趣的冬至作文(一) 冬至就要到了,学校组织了一场包饺子活动,要自己包饺子过冬至,大家心里都很兴奋,这注定是一个有趣的冬至啊! “同学们都去洗手去!&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