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去袈裟一世成佛出自哪里|脱掉袈裟穿军装的长征历史典故
【zuowen.jxxyjl.com--历史典故素材】
天宝是我们的藏族同胞,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不仅当过喇嘛,当过红军,当过西藏自治区、四川省的党委书记,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脱掉袈裟穿军装的长征历史典故,希望读者喜欢。
脱掉袈裟穿军装的长征历史典故
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,民族也很多,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,齐心协力保卫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。
天宝是我们的藏族同胞,原名桑吉悦希,1935年参加红军,同年入党,是早期的藏族党员之一。在四川省,在藏民们心中,天宝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,不仅当过喇嘛,当过红军,当过西藏自治区、四川省的党委书记,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。
1917年2月,小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的党坝乡,他的原名叫桑吉悦希。党坝乡是藏族聚居区,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,男孩都要送进寺院里去当喇嘛,用藏语说叫“扎巴”。桑吉悦希共有兄弟三人,他是老大,从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。
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的东南部,那个时候,整个地区都在森林和草原的包围之下,交通十分不方便,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,当地的乡民也很少走出去,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。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,全院没有活佛,只有二十二个喇嘛,像桑吉这样的小喇嘛每天就跟着老喇嘛学习藏文,早晚念诵佛经。
如果不是红军来到了党坝乡,桑吉也许就会像千千万万的当地乡民一样,在那个小寺院里当一辈子喇嘛。1935年,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,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,驻扎下来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。这在当地藏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——方头圆脑
——灭族灭教
——共产共妻
……
这些国民党反动派在乡民中散布的谣言,在藏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,他们对红军有很深的误会,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。桑吉从小胆子就大,天不怕地不怕,加上又是喇嘛,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。老喇嘛怕他小小年纪会遭到迫害,还是让他随大家躲上山去。
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,偷偷观察着红军,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传言中的那样凶恶。这一比较才恍然大悟,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军队截然不同。
他们不仅没有传言中的三头六臂,反而很和善,不进寺院,也不毁坏民房。尽管言语不通,但还是笑嘻嘻地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谈,对藏民的态度十分友好,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拿出来分给无法过活的穷人。
胆子大些的年轻人就悄悄地摸下山,慢慢地试着和红军接触。他们惊奇地发现,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,红军是穷人的队伍,打土豪,分田地,处处为穷人着想。
渐渐地,红军队伍受到了藏民的欢迎。先前藏起来的藏民都回到村庄,他们和红军和睦相处,互相帮助。看到红军战士辛劳,他们有的送茶水,有的送鸡蛋,有的还强烈要求参加红军。
看到朋友们都参加了红军,穿上了神气的军装。十八岁的桑吉也动了心。他们能当红军,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?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,就迫切地报了名。
在当地,喇嘛参军的先例并不多,多得是被强迫抓去当壮丁的人,桑吉的主动参军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染,纷纷要求加入。
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,桑吉懂得藏文,算是知识分子,因此一开始就被任命为副队长,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。刚参加红军不久,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。
1935年8月,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,桑吉随左路军长征。这一年的冬天,红军在当地建立起丹居藏民独立师。
这个独立师原来是当地头人的武装。用来管束当地藏民,进行治安防卫的。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在考虑过后,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部队,并从红军队伍中派出了许多骨干充实进去,扩建成一个独立师。
此后不久,由于桑吉任务完成出色,就被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。
独立师的同志多是藏族人,他们身材高大魁梧,特别善于骑马射箭,大多数人都能百步穿杨。他们的任务是替全军站岗放哨,警戒敌人来袭。警戒范围非常广阔,东西长一百多公里,南北宽四五十公里。
作为青年政治部长,桑吉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,做政治工作,忙得脚不沾地,有时候刚到营地,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,就又要出发,跟着政委和师长去另一个地方工作了。他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忘我工作的。
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,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十五斤粮食。但草地不产粮食,居民少,劳动力也少,加上红军几万大军来回过了几次,粮食都吃得差不多了。这可急坏了桑吉。他带着队员们到处筹粮,挨家挨户地询问,不遗余力地宣传,见人就说:“红军是百姓的军队,不拿咱老百姓一针一线。这么好的队伍到哪儿去找啊!”
“兄弟,红军是咱们穷人的保护神,咱们可不能让红军空着肚子上战场啊!”
“不是红军打倒坏头人,咱们早都饿死了,咱们不能忘恩负义啊!”
“咱们藏民最知恩图报,乡亲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吧!”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他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劝导,一些寺院把寺里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。
“拿去吧,是红军救了咱们大家埃”
“希望红军打个大胜仗!”
这些宝贵的粮食有力地支持了红军长征,使许多战士支持着走出了草地,走向了长征最终的胜利。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各个民族同胞的帮助,这份恩情,每一个红军战士都不能也不会忘怀。
长征结束后,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学习班,桑吉悦希由于工作出众,又有文化,就被任命为班长。
那个时候,革命刚刚取得初步胜利,共产党的领导们决定要培养一批有文化、有思想的骨干,所以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,给学生们讲解各方面的知识。基本能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。
有一次,毛泽东到中央党校来讲课,学员被他深入浅出、精彩异常的讲述吸引住了。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。刚一下课,学生们就自动列队欢送。
看到少数民族学员们围拢过
来,毛泽东把烟一点,抽了一口,然后亲切地说:“今天我讲的话,同志们听懂了没有?听懂了多少?”学员们拼命点着头,表示听懂了。有几位还抢着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。毛泽东一边微笑着听一边往前走,不住地点头。
走到桑吉面前,毛泽东忽然停了下来,校领导赶快介绍:“这是一位藏族同志。现在担任这个班的班长。”
毛泽东幽默地说:“了不得嘛,当了领导,还带‘长’哟!我都比不得喽!”
看到自己一直崇拜的党中央领导就站在自己面前,还亲切地同自己说话,桑吉有些不好意思,紧张得满脸通红。见此情况,毛泽东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别紧张嘛,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报告!我叫桑吉悦希!”桑吉大声地回答。
毛泽东又问:“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?听说藏族的名字是很有讲究的。”
桑吉有点害羞,抚着后脑勺说:“‘桑吉’的意思是佛祖,‘悦希’是宝贝的意思。这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。”
毛泽东一听,笑了:“了不得,了不得!又是佛祖,又是宝贝的!”然后对着大家说道:“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,是上天,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埃”此时此刻,毛泽东的兴致很高,他想了想,又对桑吉说:“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,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很大贡献的。汉族有句古话,叫做‘物华天宝’,和你那个‘桑吉’的意思差不多。我给你取个名字,就叫天宝吧!”
“好!”毛泽东的话音刚落,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就一起鼓掌,连声叫好。桑吉听了高兴得跳起来,连声说:“谢谢首长!谢谢首长!”
于是“天宝”这个名字就在中央党校和延安的军民中传开了,从此以后,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。
像天宝这样的少数民族好战士有许多许多,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存在,我们的长征才能胜利结束,我们的革命才得以转危为安。多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,我们会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。
-
【张献忠奇袭襄阳的读后感】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张献忠(1606年9月18日-1647年1月2日),字秉吾,号敬轩,明末民变首领之一。下面,就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,希望各位童鞋喜欢! 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 公元1639年五月,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。原来,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,并不是真心投降,而是暗暗...
-
广东凤凰水仙历史典故|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百鸟之中,凤凰最美。可也怪,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,这还不要紧,那乌鸦还挺厉害,遇事凤凰不能作主,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。 这一天,吃罢早饭,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,忽然之间,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,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,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...
-
没胡子的城隍老爷读后感_没胡子的城隍老爷的故事详细阅读
普天下的城隍老爷,都是长胡子的,唯独镇江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,是个没胡子的年轻小伙子。为什么会是个年轻小伙子呢? 很早以前,镇江城隍庙左边住着一家人家,这家人家只有一个儿子。他天天放了晚学,都跟一些同学到城隍庙门口打钱堆、跳白果玩 有一天,这个小家伙跟同学玩得正起劲,看见有个人鬼鬼...
-
著名的历史典故|著名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,这些典故教会大家许多道理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著名的历史典故,欢迎浏览。著名的历史典故一: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,吴、越争霸,越国被吴国打败,屈服求和。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任用大夫文种、范蠡整顿国政,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使国家转弱为强,终于击败吴国,洗雪国耻...
-
[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50字]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详细阅读
艾草,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、溪边,全株可以入药。过去,我市一些农村的妇女和孩子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,戴在头上,用来驱瘟疫、避邪气。菖蒲,则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,叶扁平似剑,上尖下宽。根茎可作香料,亦可供药用。可见,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。 【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】...
-
【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】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详细阅读
噤若寒蝉,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噤若寒蝉相关典故内容。 噤若寒蝉的意思 [释义]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[语出] 宋·张守《题锁树谏图后》:“尝怪士处...
-
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|一鸣惊人的典故详细阅读
战国时代,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。他的口才很好,也很会说话。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,来规劝君主,使君王不但不生气,而且乐于接受。当时齐国的威王,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,但是在他即位以后,却沉迷于酒色,不管国家大事,每日只知饮酒作乐,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,自己则不闻不问。因此,政治不上...
-
【司马懿装病的故事】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汉献帝 建安六年(公元201年),任汉司空的曹操 听说司马懿 非常有才能,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。得到的消息却是,司马懿患有风痹,不能正常活动,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,相信你们有兴趣! 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,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。魏国...
-
[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]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详细阅读
执著于人生的梦想,是一种勇气和智慧。今天呢,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,希望能帮到大家哦~ 投笔从戎:笔与戎,都只是工具 【出处】(南朝·宋)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 【释义】投:扔掉。戎:军队。放下手中的笔,参加军队。指文人弃文从军,投身疆场,为国立功,施展抱负。 【历史典故】...
-
历史情景剧立木取信剧本_关于立木取信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令既具未布,恐民之不信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予五十金!”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。乃下令。令行期年,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“法之不行自上犯之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。刑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