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白石寓意深刻的画|齐白石画中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

历史典故素材 2022-09-29 网络整理 晴天

【zuowen.jxxyjl.com--历史典故素材】

  齐白石虽擅工虫,但整体上仍属写意画家。写意画的形态比工笔画洗练,更重视“意”的表达,不追求对象刻画的逼真,而以抒写精神意趣为追求,以可视的“象”表达不可视的“意”。我们通过了解齐白石画中的这些典故,就能更懂他的化,更能懂他的心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齐白石画中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,希望读者喜欢。

  齐白石画中寓意深刻的历史典故

  《他日相呼》的典故新解

  齐白石的《他日相呼》,画两只小鸡,争抢一条蚯蚓。概括简当,神态生动,水墨浸润,质感逼真,稚气可爱。但主要的成就不在惟妙惟肖、生动有趣,而在于把观察的感悟上升为对历史成说的深思,他概括为四个字,题在画上:“他日相呼”。熟悉典籍的人知道,齐白石题句中使用了鸡为“德禽”的典故,而“相呼”一语,典出《韩诗外传》。《韩诗外传》由轶事、道德说教等内容组成,一般每条都以一句《诗经》引文作结,既不是《诗经》的注释,也不是阐发。作者为汉代韩婴,他在书中说鸡是德禽,具有五种美德,原文曰:“君独不见夫鸡乎!首戴冠者,文也;足搏距者,武也;敌在前敢斗者,勇也;得食相告,仁也;守夜不失时,信也。鸡有此五德。”五德之一即是“得食相呼”,[6]意思是鸡得到吃食,就互相招呼,有团队精神,不吃独食。但是齐白石向来以造化为师,在实际观察中,他发现小鸡得到蚯蚓,没有丝毫谦让,也不呼唤伙伴共享,而是互相抢夺。可以想见,他想到:美德看来不是天生的,是教育历练的结果,小鸡长大了,就会“得食相呼”。所以,他题了“他日相呼”,表达了对文化积淀的反思,对美德形成的深切体悟。用来自实际生活独特感悟、智慧和真知,超越了古人认识,丰富了文化。

  《草间偷活》的典故活用

  他的《草间偷活》,画两只毛羽干枯的鹌鹑,目光炯炯,在草丛中觅食,上面题着:“草间偷活愿安详,晓初弟之属,白石八十四。”“草间偷活”也是个典故,见于清初吴梅村《贺新郎•病中有感》。词曰:“万事催华发。论龚生天年竟夭,高名难没。吾病难将医药治,耿耿胸中热血。待洒向西风残月。剖却心肝今置地,问华佗解我肠千结。追往事,倍凄咽。故人慷慨多奇节,为当年、沉吟不断,草间偷活。艾灸眉头瓜喷鼻,今日须难诀绝。早患苦,重来千叠。脱屣妻孥非易事,竟一钱不值,何须说,人世事,几完缺。”这个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,“江左三大家”之一,因一度屈节仕清“草间偷活”,自认为是“误尽平生”的憾事,所以写下了这首流传甚广的忏悔词。

  明清更替,既是改朝换代,又是满汉之争,文人仕隐,关乎民族气节。所以,这个典故,被抗战中不得已生活于沦陷区的齐白石反复使用。远在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齐白石就在自传中使用了,他写道:“那年九月十八,是阴历八月初七日,日本军阀,偷袭沈阳,大规模地发动侵略,我在第二天的早晨,看了报载,气愤万分。……后来报纸登载的东北消息,一天坏似一天,亡国之痛,迫在眉睫。……很多人劝我避地南行。但是大好河山,万方一概,究竟哪里是乐土呢?我这个七十老翁,草间偷活,还有什么办法可想!只好得过且过,苟延残喘了。”[8]作此画的1944年,齐白石在《自传》中称:“我八十四岁,我满怀积忿,无可发泄,只有在文字中,略吐不平之气。前年朋友拿他所画的山水卷子,叫我题诗,我信笔写了一首七绝,说:‘对君斯册感当年,撞破金瓯世可怜。灯下再三挥泪看,中华无此整山川。’”

  他这件《草间偷活》,是画给学生晓初的,利用“鹑衣百结”的成语和吴伟业词中的“草间偷活”的典故,表达了对沦陷区百姓挣扎偷生仍不得安宁的慨叹。那种无可奈何,那种无比沉痛,在字里画间表露无遗。此外,“草间偷活”也题在《蟹藻图》上,画的是横行的螃蟹,但偷活的却是画面上没有出现的小鱼小虾。虽然,抗战中生活于沦陷区的白石,以实际行动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民族正气,并非苟且偷生,但他以这样的典故公开题画,也说明了他的自责之严。

  《盗瓮图》与典故改造

  齐白石的《盗瓮图》,大约作于八十岁,画中一个老者,倚瓮而眠,留发髻,面色微红,蓄长须,颇有官者遗风,空酒提横倒在地上,看来他因醉酒而昏睡。上面题道:“宰相归田,囊底无钱,宁肯为盗,不肯伤廉。借山老人画吾自画改稿。”同样题材的作品,还有多幅,其中一幅题为《盗瓮图》,大约作于1930年。上题:“盗瓮。宁肯为盗难逃,不肯食民脂膏。”另一幅作于乙酉,齐白石八十五岁时。上题“《盗瓮图》。宰相归田,囊底无钱,宁肯为盗,不肯伤廉。予每画此图必题此十六字,八十五岁白石老人。”据白石友人胡佩衡、白石弟子胡橐记载,此图画的是东晋毕卓故事。

  《晋书•毕卓传》载:“太兴末,(毕卓)为吏部郎,常饮酒废职。比舍郎酿熟,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,为掌酒者所缚。明旦视之,乃毕吏部也。遽释其缚,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,致醉而去。”[11]从中可知,毕卓不是宰相,而是其下的吏部郎。他盗酒而饮,不在退休之后,而在吏部郎任上。齐白石使用毕卓的典故,不是照搬不误,他从绘画的立意出发,进行了想象和改造,把仅当过吏部郎的毕卓,说成是位高权重的宰相,把在任废职盗酒,说成归田后不肯伤廉的行为。唯其如此,他的题跋深刻地指出了一个道理:当盗贼去偷酒,受害者不过一家一户;贪赃枉法,则祸及百姓万民。显然,此图旨在衷心歌颂了为官清廉的品德,同时无情鞭挞贪官污吏。

  《蜡炬图》中语典与实物的结合

  白石暮年,既画了《螃蟹》,自题“魂飞汤釜命如鸡”,又创作了《蜡炬图》。后者画一柄立着的两齿钉耙,已经断掉一齿,上面放着一段蜡烛,流着烛泪,快要烧尽。虽然没有题跋,但联系《螃蟹》自感生命垂危的题句可知,此图用了“蜡炬成灰泪始干”的典故,原诗名《无题》,作者是唐代的李商隐,早已收入齐白石二十多岁就熟读的《唐诗三百首》之中。

  原诗曰:“相见时难别亦难,东风无力百花残。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。晓镜但愁云鬓改,夜吟应觉月光寒。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李诗感情深挚,但字面意思关乎男女,而白石画中执著的感情,离不开耕耘。他在1927年即破天荒以柴耙入画,并曾自刻一印:“以农器谱传吾子孙”,此图已经用掉一齿的农器、即将烧尽的蜡烛,都已成为文化符号。把两者画在一起,无疑表现了“生命不息,劳作不止”的立意,强烈地表达了老人暮年的心声。

  《瓷盘蜜蜂图》与典故中的通感

  齐白石的《瓷盘蜜蜂图》,没有创作年代,画中只有一个瓷盘,还有一只落在盘上的蜜蜂。瓷盘寥寥数笔,淡墨写成,盘边被画省略,画法是写意。蜜蜂刻画精工,伏在瓷盘中,腹部略用黄色,画法是工笔。画的右边自上而下题字一行,文曰:“能喜此画者他日不得无名,白石。”为什么说喜欢此画者将来一定成名?这幅画到底哪里引人入胜?是工写结合?是布局奇妙?其实都不是,要解读这幅画,就必须了解画史。所有宋代画史中,都记载了《踏花归去马蹄香》的典故。此典见于宋代俞成《萤雪丛说》,原文云:“宣宗政和中,建设画学,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,以古人诗句命题,不知轮选几许人也。又试‘踏花归去马蹄香’,不可得而形容,无以见得亲切。一名画者,克尽其妙,但扫数蝴蝶飞逐马后而已,便表马蹄香出也。夫以画学之取人,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,亦犹科举之取士,取其文才较出者为优。”

  不知道齐白石有没有读过《萤雪丛说》,但1917年他来北京的当年,就结识了对他一生影响很大的陈师曾,相交莫逆,直至师曾去世,有诗称“君无我不进,我无君则退”。陈师曾著有《中国绘画史》,在宋朝之画院一节中记载:“政和中,兴画院……以敕令公布画题于天下,试四方之画人,其试法以古诗命题,使之作画。今举例如‘踏花归去马蹄香’之句,则有画一群蜂蝶追踪驰马者,以描写香字。”

  以陈齐的密切关系推论,齐白石了解这个画史典故,受到“踏花归去马蹄香”构思的启发,是可以想见的。绘画只能画形象,不能画香气,追逐马蹄的蜂蝶,虽属视觉形象,但可以唤起通感,使人犹如闻其香的感觉。白石的《瓷盘蜜蜂图》,画一只蜜蜂被空空如也的瓷盘吸引,伏在上面不肯离去,认真看画的人不能不追问原因,追问者会想到,也许盘子上放过流蜜溢香的水果,水果被主人吃掉了,但残汁尚存,余香犹在,所以吸引了蜜蜂。如果这种分析无误,那就说明白石从“踏花归去马蹄香”的创作,吸取了以形写香的经验。他在题词中的许诺,恰恰表现了白石对文化积淀的高度重视。

本文来源:https://zuowen.jxxyjl.com/lishidiangusucai/164491.html

  • 【张献忠奇袭襄阳的读后感】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

    张献忠(1606年9月18日-1647年1月2日),字秉吾,号敬轩,明末民变首领之一。下面,就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,希望各位童鞋喜欢!  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  公元1639年五月,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。原来,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,并不是真心投降,而是暗暗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广东凤凰水仙历史典故|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

    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 百鸟之中,凤凰最美。可也怪,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,这还不要紧,那乌鸦还挺厉害,遇事凤凰不能作主,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。  这一天,吃罢早饭,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,忽然之间,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,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,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没胡子的城隍老爷读后感_没胡子的城隍老爷的故事

    普天下的城隍老爷,都是长胡子的,唯独镇江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,是个没胡子的年轻小伙子。为什么会是个年轻小伙子呢?  很早以前,镇江城隍庙左边住着一家人家,这家人家只有一个儿子。他天天放了晚学,都跟一些同学到城隍庙门口打钱堆、跳白果玩   有一天,这个小家伙跟同学玩得正起劲,看见有个人鬼鬼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著名的历史典故|著名的历史典故

   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,这些典故教会大家许多道理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著名的历史典故,欢迎浏览。著名的历史典故一: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 春秋末期,吴、越争霸,越国被吴国打败,屈服求和。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任用大夫文种、范蠡整顿国政,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使国家转弱为强,终于击败吴国,洗雪国耻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[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50字]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

    艾草,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、溪边,全株可以入药。过去,我市一些农村的妇女和孩子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,戴在头上,用来驱瘟疫、避邪气。菖蒲,则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,叶扁平似剑,上尖下宽。根茎可作香料,亦可供药用。可见,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。  【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】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【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】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

    噤若寒蝉,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噤若寒蝉相关典故内容。  噤若寒蝉的意思  [释义]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 [语出] 宋·张守《题锁树谏图后》:“尝怪士处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|一鸣惊人的典故

    战国时代,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。他的口才很好,也很会说话。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,来规劝君主,使君王不但不生气,而且乐于接受。当时齐国的威王,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,但是在他即位以后,却沉迷于酒色,不管国家大事,每日只知饮酒作乐,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,自己则不闻不问。因此,政治不上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【司马懿装病的故事】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

    汉献帝 建安六年(公元201年),任汉司空的曹操 听说司马懿 非常有才能,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。得到的消息却是,司马懿患有风痹,不能正常活动,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,相信你们有兴趣!  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 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,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。魏国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[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]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

    执著于人生的梦想,是一种勇气和智慧。今天呢,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,希望能帮到大家哦~  投笔从戎:笔与戎,都只是工具  【出处】(南朝·宋)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  【释义】投:扔掉。戎:军队。放下手中的笔,参加军队。指文人弃文从军,投身疆场,为国立功,施展抱负。  【历史典故】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  • 历史情景剧立木取信剧本_关于立木取信的历史典故

    令既具未布,恐民之不信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予五十金!”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。乃下令。令行期年,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“法之不行自上犯之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。刑...

    发布于:2022-10-03

    详细阅读

Copyright @ 2011- 优秀作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

免责声明 :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 站长统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