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历史典故长篇]历史典故:长征路上一支特别的孤军
【zuowen.jxxyjl.com--历史典故素材】
1934年11月16日,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,3000余名红25军将士高举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先遣队”的旗帜,踏上长征之路。我们这支部队的长征很特殊,自从撤离鄂豫皖苏区,就一直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,连遵义会议都不知道,成了一支独立作战的孤军。直到1935年7月,才得知中央红军的消息。所以我们叫它孤军长征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:长征路上一支特别的孤军,希望读者喜欢。
历史典故:长征路上一支特别的孤军
长征中,我被编入军政治部机关,任组织科长,后又当宣传科长。出发那夜,我印完出发《宣言》,躺在稻草铺上睡不着。心想这次打“远游击”,不就是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大别山了吗?就要和鄂豫皖边区父老乡亲离别了!我想起了家乡,想到了亲人。好几年没回家了,不知母亲现在怎么样?这次远行,还能不能回来?能不能和亲人重见……但作为一名红军战士,我决心抛却一切留恋,随大军西行,革命到底!
独树镇负伤
长征第10天,独树镇之战,关系红25军生死存亡。那一仗,我负了伤,差一点离开人世。
记得是11月26日,寒流气温陡降。天空阴沉,朔风怒吼,雨雪交加。我们在昨天打退敌追击后,进了独树镇。突然枪声大作,另一股敌人扑出挡住我们的去路,子弹雨点般迎面打来。千钧一发之际,军政委吴焕先大吼:“坚决顶住敌人,决不后退!共产党员跟我来!”边喊边冒着弹雨,带领225团反扑过去,与敌展开白刃战。
吴政委的举动,让我热血沸腾,我也举枪高喊:“冲啊!”冲着冲着,我觉得左腿被重重敲了一下,身子一歪就倒了。爬起来一看,左腿踝骨上侧被子弹打穿一个洞,鲜血直流。当时也不觉痛,还要冲。但刚一站起又摔倒,被后面的人抬了下去。
这次战斗,负伤的人不少。我的伤经过处理,血止了,也不那么痛了,但不能走路。组织上要把我就地安置,我表示坚决不留下。拖着伤腿走可能会死,我说,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里。政治部主任戴季英知道后说:“那就带上他吧。”还给了我一匹小马骑。靠了那匹小马,我跟上了部队的转移。我一直很感激戴季英和那匹小马。1996年6月,我到河南考察工作,在郑州看望了戴季英,91岁了,还清楚记得独树镇战斗。遗憾是那匹小马再也见不到了。
1997年,为纪念这次战斗,当地政府建立了“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”,我题写了碑名。
创办《战士报》
红25军长征分两个阶段,中途有一次停顿,创建了鄂豫陕新苏区。创建新苏区的日子里,军政治部创办了《战士报》,我是宣传科长,从筹稿、编辑到刻印都要管,还要负责起草文件、拟定标语口号、组织布置群众大会等等,还让我管政治部的宣传队,管部队的宣传教育工作。工作虽然忙累,但很起劲。
新苏区的创建很不容易。给养不济,生活异常艰苦。我们及时把部队的好人好事收集起来,在报上刊登。为配合群众反抗捐税的斗争,我们又在报上提出抗捐、抗债、抗粮、抗夫、抗丁的五抗斗争口号,积极配合宣传。
《战士报》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。许多平时没时间讲的事,通过报纸做了宣传,效果不错。军领导也很关心,吴政委多次给我们指示。一天,我正在编稿,吴政委来了,对我说,报纸的稿子要短一些,稿子要到连队去约,要动员部队的干部多写稿子,多反映部队的情况。有时候,吴政委还亲自写稿子。记得有一篇叫《骑马大王》的批评稿就是吴政委写的。稿子在报上发表后,不仅帮助了被批评者常团长本人,而且教育了全军干部战士,密切了官兵关系。《战士报》很快成了全军上下关心的报纸。虽然简单粗糙,但很及时很实际,富有战斗力,对新苏区创建起了积极作用。
红25军官兵关系很密切,尊干爱兵蔚然成风。我亲眼见过徐海东抬担架运伤员。我自己也两次切身感受。在山阳县由于饮水不对,高烧一直不退。军医院院长钱信忠亲自给我做了治疗,后来我高烧昏迷,他就报告了戴季英。戴季英立即找来担架,让人抬着我走。
绝处中逢生
1935年9月初,在合水县板桥镇,敌35师骑兵团突然铺天盖地压过来。225团1营迅速抢占一座山头,以猛烈火力阻敌进攻,掩护徐海东等突出重围。这一仗225团损失200多人,团长方炳仁同志壮烈牺牲。
继续北进,没想几乎走进绝境。先是峻岭中的崎岖山路,再是荒草野地,不时还有小面积沙漠,饥饿和疲劳的阴影笼罩全军。体力弱的,走着走着就昏倒了。伤员更艰难,药品奇缺,加之饥饿,有的生命力耗尽了,就永远长眠在这荒山野岭之中。
困难面前,方显英雄本色。全军指战员采取互助形式,体力强的帮助体力弱的,年龄长的帮助年龄小的,配了马的干部都把马杀了让大家果腹,全军上下团结一致,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。恰好,来了一伙赶羊的商贩。军领导如获至宝,当即让供给部把羊全部买下。部队得以饱餐,经数天跋涉终于走出这片可怕的荒漠区。
1935年9月7日,我们到达了合水东北的豹子川(今属华池县),这已是陕甘苏区边缘。9月15日,我们到达延川县永坪镇。9月16日,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26军、27军赶来和我们会师。会师大会在永坪一条干涸的河道里举行,场面十分动人,热烈握手热情拥抱。几十年过去了,那个场面如在眼前。9月18日,永坪镇又举行了盛大的联欢会,庆祝两支队伍胜利会师。
我们红25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出发,历时10个月,转战万余里,胜利结束长征。这时,全军总共是3400余人。
把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编成歌
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已经唱了几十年,当初,它的出来很偶然。
1935年9月,我们与陕甘红军会师后,统一合编为红15军团。军团政治部机关,是红25军政治部改编的,我仍当宣传科长,程坦是政治部秘书长。
红15军团接连打了劳山、榆林桥两个大胜仗,部队补充了大批新兵。在对新兵进行纪律教育时,程坦秘书长建议把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编为歌曲,让大家天天唱,我完全赞成。我们长征到陕南创造新苏区时,程子华、郑位三要我天天去部队教唱歌,讲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我觉得太麻烦,也曾有过把它编成歌曲的想法。但天天赶路没精力,另外我没有音乐知识,也就作罢。现在真是不谋而合,但程坦也不懂音乐,我们就借用鄂豫皖苏区流行的《土地革命完成了》的歌谱,唱过来哼过去,一唱一哼很合拍,于是在《红色战士报》登出这首歌,很快就传唱开去。
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(今吴旗)。在庆祝会师大会上,红15军团的官兵唱起了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,立即引起全场注意,很出了点风头。会后不久,许多部队都学会了这支歌。
这支红军歌曲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随着军队任务和纪律要求的变化,歌词做过相应的修改。1950年,总政治部组织文艺专家对歌词又进行了修改,1957年,再次修改,就成了现在的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歌。可以说,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歌是由红25军先唱起来,然后传唱开的。
-
【张献忠奇袭襄阳的读后感】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张献忠(1606年9月18日-1647年1月2日),字秉吾,号敬轩,明末民变首领之一。下面,就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,希望各位童鞋喜欢! 张献忠奇袭襄阳的历史典故 公元1639年五月,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。原来,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,并不是真心投降,而是暗暗...
-
广东凤凰水仙历史典故|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百鸟之中,凤凰最美。可也怪,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,这还不要紧,那乌鸦还挺厉害,遇事凤凰不能作主,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。 这一天,吃罢早饭,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,忽然之间,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,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,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...
-
没胡子的城隍老爷读后感_没胡子的城隍老爷的故事详细阅读
普天下的城隍老爷,都是长胡子的,唯独镇江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,是个没胡子的年轻小伙子。为什么会是个年轻小伙子呢? 很早以前,镇江城隍庙左边住着一家人家,这家人家只有一个儿子。他天天放了晚学,都跟一些同学到城隍庙门口打钱堆、跳白果玩 有一天,这个小家伙跟同学玩得正起劲,看见有个人鬼鬼...
-
著名的历史典故|著名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典故,这些典故教会大家许多道理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著名的历史典故,欢迎浏览。著名的历史典故一:兔死狗烹 鸟尽弓藏 春秋末期,吴、越争霸,越国被吴国打败,屈服求和。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任用大夫文种、范蠡整顿国政,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,使国家转弱为强,终于击败吴国,洗雪国耻...
-
[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50字]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详细阅读
艾草,是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,常生长在潮湿的沟边、溪边,全株可以入药。过去,我市一些农村的妇女和孩子喜欢用艾叶和蚕茧做成虎形,戴在头上,用来驱瘟疫、避邪气。菖蒲,则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,叶扁平似剑,上尖下宽。根茎可作香料,亦可供药用。可见,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。 【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】...
-
【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】噤若寒蝉的成语典故详细阅读
噤若寒蝉,噤:闭口不作声。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。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。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噤若寒蝉相关典故内容。 噤若寒蝉的意思 [释义]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[语出] 宋·张守《题锁树谏图后》:“尝怪士处...
-
一鸣惊人的典故原文|一鸣惊人的典故详细阅读
战国时代,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。他的口才很好,也很会说话。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,来规劝君主,使君王不但不生气,而且乐于接受。当时齐国的威王,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,但是在他即位以后,却沉迷于酒色,不管国家大事,每日只知饮酒作乐,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,自己则不闻不问。因此,政治不上...
-
【司马懿装病的故事】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汉献帝 建安六年(公元201年),任汉司空的曹操 听说司马懿 非常有才能,便派人征召他做司空府的从官。得到的消息却是,司马懿患有风痹,不能正常活动,把曹操的征召给推辞了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,相信你们有兴趣! 司马懿装病的历史典故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,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。魏国...
-
[投笔从戎的历史典故]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详细阅读
执著于人生的梦想,是一种勇气和智慧。今天呢,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历史典故:投笔从戎,希望能帮到大家哦~ 投笔从戎:笔与戎,都只是工具 【出处】(南朝·宋)范晔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 【释义】投:扔掉。戎:军队。放下手中的笔,参加军队。指文人弃文从军,投身疆场,为国立功,施展抱负。 【历史典故】...
-
历史情景剧立木取信剧本_关于立木取信的历史典故详细阅读
令既具未布,恐民之不信,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予五十金!”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。乃下令。令行期年,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“法之不行自上犯之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。刑...